Similar Posts
The New Star of the NYRR “Love To Run” Club
One of our running group members’ photo shines in the NYRR year end article “2023…
Lisa Zhang: 2025 Washington Height 5K
我连续3年参加这个5 K比赛,第一次是参赛,其他两次全部是啦啦,去年是和政委一起,所以一切都不用操心,只拍照和加油就好了,今年报名啦啦有点晚,Grace营长又委以重任,我这个路痴也暗下决心要完成好啦啦任务。 因为路程远得早早出发,晚上也没睡好。由于对个别参赛队员的名字不太熟悉,在车里特地还请教了祥哥和Salina,怕错过拍照。我们起点的队旗固定在了护拦上,位置很高,大家应该都可以看到,风很大,看到我们的队旗迎风飘扬,很是辛慰。昨天的天气真的不能用冷来形容了,这对我们的运动员和啦啦来讲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呀,谢谢Kent还跑过来说你们要站在阳光下,背阴的地方太冷,还得多跑跑跳跳,我说好,因为我想站在队旗下面这样队员跑过来正好拍照,还顺带看着我们的补给车,不能走远,人生中第二次体会到了脚趾和手指被冻僵的感觉,感觉手脚都不听使唤了,(第一次是小时候在雪地里走)以至于我看到苏大厨跑过来都没有反应过来拍照,后来我跑到不远处问大小姐,拍到苏怡了吗,她说录了视频,好感动,大小姐一直站在背阴的地方拍照和录视频。 总之,非常佩服我们的运动员和啦啦,在寒风中的坚持和努力,特别要感谢Grace营长和麦队跑前跑后的不断叮嘱,真是操碎了心呀!祥哥和司机们开车辛苦,还有啦啦兄弟姐妹们的通力合作,还有曼菁的老公刘涛,也拍了许多非常清晰高貭量的照片,特别感谢祥哥家的小美女Sharon帮忙认路我们才能找到大部队,最后我们在苏大厨的带领下吃了一顿大餐,再苦再累吃下这一顿饭就都满足了。 最后祝贺我们爱跑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,这种天气跑出这样的成绩大家真是拼了。啰里八嗦的说了这么多,是想今后在做啦啦时不走弯路,直接上手,更好的向前辈学习,在前辈们的带领下慢慢成长与成熟,更好地为大家为爱跑服务。
无伤跑步有技巧,实践总结最重要
健康跑步的3大拦路虎:膝盖伤、跟腱伤、髂胫束伤
Grace Cao: 2024纽马赛小结
2024年11月3日,我第二次参赛纽约马拉松。感恩有难得的好天气,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因素下,以3:26:59的成绩完赛,赛道PR了近16分钟,比最好成绩PR了近6分钟。复盘一下这个训练周期,有几点个人体会。 第一是关于跑步目标的心态调整。把每次比赛当作一个大周期中的一个点来看待,随跑龄的增加和日积月累的训练,三年、五年的大周期后,一定在跑步综合能力上有所提高。因此,当前一两次的比赛,就不足以构成压力,只是在自己逐渐提升跑步能力目标中的一步而已。就像马拉松本身一样,前半程不要着急,后期发力的机会还有很多。关键是保持无伤无痛,心情愉悦地跑下去。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不断探索自己,发现自己的有趣的人生旅程。 第二是关于训练计划的原则性和灵活性。我不喜欢被一个固定的计划所束缚,可能与性格有关。所以没有跟任何江湖中常用的计划。但是我比较喜欢阿妹计划的总体框架和训练理念,因此,在研究阿妹计划基础上,自己的训练仅参照阿妹的训练理念。我相信书里的计划是死的,但人是活的,没有人能比你自己更清楚知道或随时掌握你的训练状态。摸索的过程可能需要时间的成本或者付上不进步的代价,那也没关系,我喜欢自己慢慢摸索的过程,尤其是在三、五年的大周期里。这其中有一点是,要针对自己个人的弱项有针对性训练。我的速度能力不强但不算弱,耐力比较薄弱,优点是恢复能力好,胃口好,饮食营养全面,不容易受伤,所以跑量是我真正的定海神针。我基本每周跑五或六天,多的时候跑70-80英里,少的时候也有40-50英里。每隔三周后的一周即便再想跑,我都会克制自己,主动降低一周跑量,始终没有放开任由自己跑更多,这个自律对我也非常重要,每次训练结束都有点意犹未尽之感,这帮助我保持了训练的热情,同时也积极避免了受伤。我相信跑量是地基,没有地基,再多的花样也很难保证全马的后半程不撞墙不抽筋。即便我跑量不小,纽马的22英里时,仍有即将撞墙的感觉,好在过了23迈半又缓了过来,最后几英里虽有掉速,但都在可控范围之内。可见弱项的弥补不是一朝一夕。 第三,重视长距离训练是解锁全马比赛的金钥匙。长距离训练的方式方法可以演变出很多,训练的侧重点也可以不同。可以渐加速跑,可以三明治马速跑,可以三明治大间歇跑,可以法特莱克跑,可以长距离慢跑,可以赛前马速跑预估成绩等等。总之长距离训练对我帮助很大,尽管我通常只采用长距离慢跑和三明治马速跑两种方法。因为有的近乎专业运动员的练法,对业余大众选手有些不友好。训练就是这样,你又要认真,也不能过于苛刻,自律的基础上也要对自己有恩典,不能把狠劲儿都朝自个儿身上使。找到那个身心灵的平衡点比较重要,训练也可根据自己情况随时增加变化性和趣味性。在对一些训练基本框架了解后,训练过程中自己去当那个小小的设计师,不是也很有趣吗! 第四,赛前以一次马拉松配速长距离跑预估比赛成绩最有效。很多小伙伴都是比赛一定比平时跑的好。我的全马以下距离的比赛也是如此,比赛总能超水平发挥,但是全马真的是different story. 今年上半年的波马和下半年的纽马,最终成绩基本与我赛前以长距离预估基本一致。上半年波马赛前20英里长距离配速是8:00,实际比赛因为天气更热,坡度更大,跑了3:32. 下半年纽马前20英里长距离配速是7:51,实际比赛因为坡度更大,配速是7:54。坊间盛传很多预估成绩的方法,但这个方法对我最为准确可靠。赛前有人问我目标,我就是根据长距离的情况预估最终在3:26-3:28之间,果然最后落在了这个预估区间的正中间。 回想这次比赛过程本身,赛道策略我没有做足功课,提前也没有跟团去实地踩点,对全程体力分配策略上有些不足,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。但还是那个观点,不盯住这小周期中的一分钟不放,眼光放长放久,日积月累的坚持必定会带来运动能力的提升。有Passion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精彩!让这种不凋谢的Passion尽情绽放吧!
葛兰: 2024年纽马纪实
跑纽马一直是我多年的一个心愿. 虽然跑步不是我的强项, 但参加了多年的三项运动(Sprint and Olympic Triathlon),也跑了两个半马, 体验过完成一个比赛的喜悦,心里也想把跑一个全马做为一个bucket list. 曾经看到过我很喜欢的一个中文博主于珈写过 “因为爱纽约,才爱上跑步,因为要跑纽约的马拉松,才走上长跑的不归之路”,这在我的心中引起了共鸣. 我也非常热爱纽约,如果一生只跑一个全马那就是纽马了。虽然是有了这个愿望,但现实是我跑得慢,不可能Q, 再是住在NJ要完成9+1也不是那么容易,所以每年11月初看到周围有朋友参加,心里羡慕,却也迟迟不能实现这个梦想。时间快进到2022年秋我从职场退休,平时时间比较充裕,也时不时去家附近的橡树岭跑步和散步。有一天就偶遇了爱跑的小伙伴们,加入后才了解到爱跑有自己的NYRR club, 可以组织去参加NYRR 的比赛,这不是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吗?!虽然自已对跑马还是没有信心,但决定还是参加9+1。2023年4月开始报名各种距离的比赛。年初的一场covid留下了sports…